费城实验(The Philadelphia Experiment),也称彩虹实验,是指1943年在美国费城进行了一次船体隐身实验,该实验造成实验船体被远距离传输以及多人伤亡的事件。事实上,该实验只是一个真实性无法考证的传闻。

1943年10月28日,美国海军在美国费城进行了一次特殊实验。多个安装在实验船只埃德里奇号(USS Eldridge)上的特斯拉线圈启动后,船体被笼罩在绿雾中,而后实验失控,埃德里奇号及船上人员被瞬时移动到数百公里之外。尽管埃德里奇号很快返回了费城,但船上人员多人伤亡,半数以上船员出现发作性精神疾病。
费城实验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阴谋论者一直试图发掘更多细节,而质疑者则认为这根本只是一个传言,打假学者方舟子从试验船只行程、目击者、埃德里奇号船员访谈三个方面挖掘很多内容,否认费城实验。关于费城实验的故事,被编成多种题材,广为传颂。比如作者文森特·嘉迪斯(VincentH.Gaddis)出版了《不可见的地平线:大海的真正神秘事件》(Invisible Horizons:True Mysteries of the Sea),书中记录了“费城实验”的故事。导演斯图尔特·拉菲尔将这个故事搬上了屏幕,拍摄了同名电影《费城实验》(The Philadelphia Experiment)。游戏《红色警戒》,片头动画中也展现了费城实验的故事。
1930年初,以尼古拉·特斯拉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在芝加哥大学开始进行有关相对论与隐身的基础研究,这个隐身实验计划被称作“虹计划”。1934年,隐身研究中心移址到普林斯顿大学尖端技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云集了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众多顶尖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伊曼博士也加入了这项研究。1936年,尼古拉·特斯拉被任命为该项目总指挥。
实验小组采用特斯拉发明的特斯拉线圈进行实验。实验的设计是在船体的两头各绕上巨大厚重的线圈,线圈的缠绕方向是有特定顺序的,通电后,所产生的电磁场非常强,可以弯曲船体周围的时空。1936年底,该实验取得一定成功,实现了物体的局部隐身。1940年,布鲁克林海军工厂进行了全面的隐身实验。虽然小规模的实验结果令人满意,但整体实验成果并不成熟,安全性存在问题。
所谓“特斯拉线圈”,专业上称“高压高频振动电流发生器”。实验小组在作隐身实验时发现,如果只使用一台特斯拉线圈,实验设备会正常地运转,但是使用两台就会变得不稳定;假如三台同时启动,那么特斯拉线圈就会引起共振现象,向周围发散有害的高频波,导致人员死伤。1942年,美国军方变更计划的日程表,要求真人乘坐军舰的状况下进行实验。特斯拉认为尚不到火候,反对人体实验,为此,他越级向军方高层提出延迟人体实验的诉请。美国军方拒绝了特斯拉的要求。无奈之下,特斯拉开始消极怠工,试图拖延舰艇及人体实验的时间。

1939年8月,希特勒宣布对波兰宣战。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英法则被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此次事件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美国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战场上的制胜利器,军队需要这样决定性武器来杀伤敌人,赢得战斗。考虑到隐身实验成果能够为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提供帮助,美国军方迫切希望隐身实验的实用化。另外,德国U型潜艇对盟军造成很大困扰。当时U型潜艇出没在大西洋,专门发射磁性制导鱼雷,给盟军运输物资的船只造成巨大损失。为此,军方试图利用能量较大的高频装置对舰船进行消磁。这些都要求美国军方将相关实验进行下去。
1942年,美国军方解除了特斯拉隐身实验总指挥的职务,任命冯·诺伊曼为总指挥。冯·诺伊曼也未能改变三台特斯拉线圈同时运转所出现的失控状态和人员伤亡的问题,为了安全起见,他决定将改为两台特斯拉线圈同时启动进行实验。
1943年7月20日,冯·诺伊曼让船员上船进行第一次隐身实验。实验开始后,船体从雷达视觉上消失,隐身状态持续了15分钟。在强大磁场的作用下,参与实验的船员感觉不适,这次实验进行了20分钟左右,被迫中止。
1943年10月,在美国费城的海军工厂,1900吨的埃德里奇号(USS Eldridge)号驱逐舰停泊在岸边,它是用于隐身实验的船只。埃德里奇号上安装了发电机和磁场发生装置等。而在实验观测船上设置了各种接收设备,以及低、高频的雷达发射装置。上午9时,磁场发动装置启动,隐身实验开始了。由电磁波产生的引力场作用于埃德里奇船体,一些奇怪的绿色浓雾涌现,绿雾迅速膨胀成为100米的椭圆形球体,将埃德里奇号包裹在其中。船体与船员渐渐变得模糊,埃德里奇连同船员完全隐身。同时,船影在观测船的雷达上也消失不见。

埃德里奇号上的船员,在强烈磁场的笼罩下,人体变得透明化,互相看不到彼此。随后,他们发现自己连人带船被挪移到了到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这里距离费城的直线距离为470千米。
当船员发觉自己置身于数百公里之外,又感觉到了精神上的异常,有的船员感觉身体在燃烧,有的感觉像冰块那样僵硬,也有的感受到消失在虚无的空间中。躺在钢铁屏蔽机械室内的船员影响较小,他们拼命地想让发电机与磁场发生器停止运转,但是机械似乎已经失控。正当大部分船员陷入精神错乱状态时,埃德里奇号再次隐身,返回费城海军工厂。事后清点,船员死亡多人,半数以上船员出现发作性精神疾病。
军方高层得悉隐身实验出现的惨剧后,严密封锁了消息,并对媒体的报道加以否认。军方还下令停止实验,并将一切资料作为军事机密封存起来。
1955年,美国汽车零件推销员莫里斯·杰萨普曾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天文学。毕业后从事业余天文研究,尤其对不明飞行物感兴趣。莫里斯·杰萨普写过几本书,其中《不明飞行物案件》谈到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从事反引力推进系统的研究。一个叫卡洛斯·阿兰德的读者给莫里斯·杰萨普写信,对杰萨普书中内容则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杰萨普给对方回信,希望得到更详细的指点。
1956年1月13日,莫里斯·杰萨普收到一封署名卡尔·阿兰的人给他的信件。卡尔·阿兰自称在费城进行秘密实验时,他正在海军服役,亲眼目睹了驱逐舰消失的经过。同年夏天,杰萨普被邀请到海军研究局,一名军官把杰萨普写的书递给后者,书的空白处都写满了注解,好像是三个人用三种不同的墨水写的,内容是关于费城实验。杰萨普认为,写注解的人对费城实验非常熟悉。而且,其中一人的笔迹与卡洛斯·阿兰德相近。军方按照杰萨普收到的关于费城实验的信件邮寄地址去寻找,但未找到写信的人。

接连接触到关于费城实验碎片信息,杰萨普决定将此事深挖下去。1958年4月20日,杰萨普在佛洛里达州科拉尼·盖普尔斯附近的狄德公园的旅行车中离奇死亡。据警方调查,一根排废气的管子插进车门密闭的车中,车内充满了排出的废气,杰萨普被判定为自杀。
随着杰萨普不明原因的死去,海军特意发表了一则公告,称费城实验纯属捕风捉影。但这则公告反而招致更多的研究者去探寻真相。结果查明,埃德里奇号的航海日志上缺少费城实验那天的前后记录。
1969年,神秘人物阿兰德现身,申明费城实验是自己凭空捏造出来的。但是不久后,阿兰德又现身更正申明是谎言,实验确实进行过。这一切都让费城实验都更具有争议性。
据实验参与者贝莱克描述,费城实验的原理是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爱因斯坦将引力作为弯曲空间的一部分。带电粒子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它们之间的力是电荷产生的电场造成的,电场又对其他的带电体施加电场力。因此,质量和引力场的关系可以完全类比于电荷和电场的关系。爱因斯坦希望能建立一个“统一场”(Unifiedfield)理论,将自己的引力理论和电磁场现象统一起来。这个理论认为,引力场和电磁场是有联系的,就像物质与能量可以通过一个公式(E=mc²)联系起来一样。虽然爱因斯坦还没有研究出引力场与电磁场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但是费城实验已经证明这两种场之间有联系的。这种理论已经被政府当作机密封锁起来,因为这理论可以让人不用火箭照样能够进行时空旅行。
加拿大的业余物理爱好者约翰·哈奇森喜欢高频装置,经常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摆弄这些高频装置。实验室有特斯拉线圈、首登·格拉夫静电高压发生装置等。某次哈奇森开通连接各种仪器的主开关时,发现实验室内的金属棒,木头、塑料、铜、锌会在空中盘旋,来回穿梭,形成漩涡并不断升起。随着实验的深入,新奇现象接踵而来。由水泥和石头砌起来的屋子周围会突然起火;金属会卷曲、破裂,甚至碎成粉末;不同的金属可以在室温下熔合在一起,有的金属可以变成果冻或泥的状态。这些奇特现象就被称为“哈奇森效应”。

自然界中的物质除了常见的固态、液态、气态外,还有等离子态、玻爱凝聚态和费米冷凝态共六种形态。所谓的等离子体,是指当电流通过某些流体时,流体的某些粒子便被“电离”,这样电离和未电离的各种微粒子混在一起,便形成等离子体。费城实验中那包围埃德里奇号驱逐舰的绿色光雾,被专家认定是由等离子体组成的。发生的等离子体将船内变成灼热,等离子体引起的物体熔合效应将船员的身体与船体熔合在一起。按照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时间、空间、物质都是相互关联的。事实上,整个宇宙充斥着电磁能。而哈奇森实验出现的种种奇异现象,恰恰是变换设备频率与空间电磁频率相同的一种爆发形式而已。基于此,假如人体全部原子的频率与墙壁全部原子的频率相同,人就能随意穿墙而过;如果人体全部原子的频率做到整齐划一,人就会突然消失。
特斯拉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家之一,他设计了一百二十多项发明,比如发明了日光灯、太阳能马达、机器人、第一个电子钟等。
1856年7月10日,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克罗地亚斯米湾村一个塞族家庭,18岁时,他在奥地利的格拉茨科技大学修读电机工程。1882年,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AC),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并始创多相传电技术。6年后,他发展了特斯拉线圈的原理。1891年,特斯拉证实了无限能量传输。1893—1895年,研究高频交流电并制造了第一台无线电发射机,还替美国尼加拉瓜发电站制造发电机组。1897年,特斯拉将马可尼的无线电通信理论变成现实。次年,特斯拉发明无线电遥控技术并取得专利,他还发现了X光(X-Ray)摄影技术。1943年1月7日,特斯拉去世。
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匈牙利裔美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先后从事算子理论、共振论、量子理论、集合论、研究自动机理论等方面研究。1921年,约翰·冯·诺依曼于进入柏林大学,两年后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化学,1926年,约翰·冯·诺依曼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1927年至1929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兼职讲师,两年后转任汉堡大学兼职讲师。1930年,约翰·冯·诺依曼前往美国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客座讲师,1937年,他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43年至1955年,约翰·冯·诺依曼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顾问,1954年至1957年间,他担任导弹顾问委员会主席,1957年2月8日,约翰·冯·诺依曼在华盛顿逝世。
学者方舟子评价费城实验:一个被迷信神秘现象的人津津乐道,被无数报刊、杂志介绍过的耸人听闻的实验,实际上不过是子虚乌有的骗局。

学者章云华评价费城实验:这个实验的观念是有意义的。美国海军做这项实验,是着眼在使战时的船只有伪装能力,但它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则有更深远的意义,即人类可以投入到另一度空间。
1965年,文森特·嘉迪斯(VincentH.Gaddis)出版了《不可见的地平线:大海的真正神秘事件》(Invisible Horizons:True Mysteries of the Sea),书中根据阿兰信件编写了“费城实验”的故事。
1978年,乔治,伯格(George E. Burger)和尼尔·辛普森(Neil R. Simpson)合作出版了小说《空气》(Thin Air),书中描写一名退役水兵一直在做船只和海员忽然消失的噩梦,一名美国海军军官对此做了调查,发现了被掩盖的费城实验。
2015年1月29日发布的生存冒险游戏《辐射岛》(Radiation Island),正是基于费城实验的背景故事设计而出。玩家操控着因费城实验而被困于平行世界的角色,生存下去。
开发商EpiphanyGames制作的一款RPG作品《庄严之夜》(Majestic Nights),游戏中有关于费城实验的情节。

游戏《红色警戒》,片头动画讲的就是盟军研制出一种“超级线圈”,可以用来传送军舰。这段动画的原型正是“费城实验”。
对于费城实验,通常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一种科学实验,通过电磁干扰达到隐藏己方作战舰艇,目的是为了提高军舰的作战能力;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实验是为了验证另一度空间的存在,就是实验中的舰艇和人在强电磁的作用下真的是消失了,进入了所谓的时空隧道。
费城实验虽然影响较大,但许多学者以及当事人对该事件的真实性保持否定态度。例如打假学者方舟子著述了科普文章《消失不了的“费城实验”》,从试验船只行程、目击者、埃德里奇号船员访谈三个方面挖掘出很多内容,对费城实验的真实性予以否认。
关于埃德里奇号在1943年末的行程。1943年8月27日,埃德里奇号在纽约海军船坞试航,之后留在纽约长岛海峡。9月16日,前往百慕大群岛,9月18日,在该处训练。10月15日,离开百慕大群岛去纽约执行护航任务。11月2日,抵达诺福克的海军基地。之后,前往科萨布兰卡,22日抵达,29日返航,12月17日,抵达纽约港,31日前往诺福克。也就是说,埃德里奇号从1943年8月27日到1943年12月31日间,从未到过费城。
商船弗鲁赛斯号(SS Andrew Furuseth)上的人员,被描述为目睹了埃德里奇号被传送到诺福克的过程。但记录显示,1943年9月2日,弗鲁赛斯号抵达卡萨布兰卡,19日离开,10月4日抵达亨利角。10月25日,弗鲁赛斯号随UGS-25护航舰队离开诺福克,11月12日抵达奥兰。根据行程记录,艾尔德里奇号与弗鲁赛斯号没有同时出现在诺福克。

1999年3月,艾尔德里奇号的老船员重聚,他们在接受《费城调查者报》记者采访时,一致否认曾经参与过这类实验。他们开玩笑说:埃德里奇号的确在费城是不可见的,因为它从来没有到过费城。
1752年7月,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将一只用丝绸做成的风筝放上天空,接引下天空中的雷电,这就是“费城实验”。该实验结果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和地面物体摩擦产生的电是属于同一种物理现象,天电和地电的性质是一样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