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地震(Felt Earthquake)又称“有感震”,是按地震强度分类的地震类型之一。通常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且一般不会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大约为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约为1%,每年平均发生次数大约为55200次。

有感地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有感而不会造成损害,震中烈度处于Ⅳ度~Ⅴ度之间,介于无感的超微震、微震和具有破坏性的强震之间。在世界范围内,有感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中国的有感地震主要分布在东北的深震带、台湾-闽粤沿海地震带、华北地震区、新疆地震带和川滇藏青地震区等。有感地震虽然不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但地震发生时,人们处于本能的求生欲望,会出现心理恐慌。因缺乏科学的防震及避震措施,造成人员伤亡,人为导致灾害升级,加剧、加重灾害的损失,甚至对生态系统、社会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影响。
2009年4月6日22时22分,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发生Ms3.5地震,合肥、淮南、巢湖等城市普遍有感,引发合肥市区数万市民惊慌,纷纷跑出楼房,奔向空旷广场或开阔地带,或驾车离家到公路或公园里。2018年2月17日(当地时间)下午2时41分,英国威尔士发生4.2级地震,威尔士南部、英格兰西南部和密德兰郡都感觉到摇晃。许多民众纷纷打电话到警局报案。警方呼吁民众,如果没有损失或受伤就不要报警。
有感地震的概念界定,学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的,通常是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有感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在地震科学中,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两把尺子。震级(Magnitude)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M表示。通常情况下,根据震级的大小对地震进行分类,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被称作“有感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震级是2级,对人们集聚区造成灾害的震级大于6级。

地震烈度(Intensity)指地面遭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是一种反应地震破坏程度有关灾变特征的相对值,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Ⅻ表示地震烈度。根据震中烈度将地震分为无感地震、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其中,在震中区人们能感觉出来的地震是有感地震。震中烈度一般介于Ⅳ度~Ⅴ度之间。
中国地震信息网、《自然灾害的预防与自救丛书》编委会主编的《地震》以及田丹主编的《地震灾害现场救护技术》认为,有感地震是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李树刚主编的《灾害学(第3版)》认为,有感地震是指介于2~4级的地震,人有感觉但没有造成破坏。陈余道、蒋亚萍、朱银红等人主编的《环境地质学(第2版)》认为,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并进一步把有感地震的强度细分为3~3.9和4~4.9两个分级。
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自然力推挤地壳岩层,岩层薄弱不稳突然发生断裂错动,从而引起构造地震。各种岩层构成的地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地球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内部存在的大量能量,推动地壳中的岩层发生形变。当脆弱的部分岩层承受不了强大的能量作用时,就会发生断裂。在地壳的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应力的作用逐渐加强,构造变动也随之加剧。当地应力的作用超出岩层的极限强度而产生突然断裂和猛烈错动时,其引起的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从而引发地震,构造变动过程中积累的应变能突然得到释放。地下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积聚的能量越多,释放时就越突然、越集中,地震也就越强烈。根据人对地震后的感觉、家具及其物品的震动情况、房屋及建筑受破坏的程度和地面的破坏现象等划分地震烈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对人类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和破坏。
有感地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的可感受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小于2.5级的地震,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人们不易感觉,被称作“小震”或“微震”,2.5~5级地震,人们有不同程度感觉。根据地震对人造成的感觉程度可以分为轻微有感、明显有感和强有感。

相对于破坏性地震,有感地震是没有破坏性的地震,虽然人们能够感觉出来,但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5级以上的地震会对建筑物及地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被称为“破坏性地震”。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构造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中间,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境内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东北深震带、台湾-闽粤沿海地震带、华北地震区、新疆地震带和川滇藏青地震区等。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青海、四川等部分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这些地区是中国地震最多、最强烈的地区。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省也是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贵州、广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历史上地震次数较少,也不强烈。
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只有1%为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感地震,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每年发生十几次。有感地震有别于破坏性地震,一般强度不大,虽然不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破坏,也不会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因缺乏科学的防震及避震措施,造成人员伤亡,人为导致灾害升级,加剧、加重灾害的损失。

地震对地质的影响主要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以及海啸等地质灾害,特别是中国地震较多的西部地区,地震诱发的崩塌和滑坡尤为严重。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灾后的救援和重建也带来极大困难。
地震还会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地震会导致各种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野生物种的迁移;地震引起的洪灾、滑坡及土壤侵蚀,导致自然资源减少,用于燃料、建筑、住房目的的森林被毁;地震引发一些危险品泄漏后流入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随着水的流动扩大污染范围;地震造成化工厂、造纸厂等排污量大的企业受损,化学物质外泄,水处理系统瘫痪;居民住宅、厕所、阴沟等污水管道破裂,使污水外排;建筑物的倒塌,造成固体废弃物的增多;震后防疫的需要,大量使用消毒剂对环境造成破坏;地震造成农田被淹、被毁,导致农田面积减少;新覆盖上的冲积客土,其肥力和耕作性能低,降低土地的生产力,震后造成老旧水库、堤坝的输水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影响未来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有感地震会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感地震会造成人们心理恐慌,导致高危病人因恐惧而死亡;少数人因惊慌而采取错误的避震方式造成人为受伤,人口集中地区出现挤伤、踩伤、摔伤等,导致小震致灾。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地震信息,急于了解是否会发生后续地震,从而引发群体性的紧张气氛,导致人们夜晚露宿户外、街头。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对人们造成恐震心理,从而出现惊慌、外逃、外迁现象,给社会造成影响。滋生谣言并迅速传播,造成人心浮动,加剧社会不安定状况。
地震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危害,还会对人造成心理伤害。地震发生前或地震后,会出现相似于片状闪电的持久“地震光”。有的地震还会产生响声,这些声音有时是低沉的轰隆声,有时像沉闷的枪声,有时像撕布的声音。地震声音可能持续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虽然不会产生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容易使人怀疑地球是不坚固的,产生恐慌心理。

1981年2-5月,广东省海丰发生高频度、小震级、持续时间长的群震。自1981年1月开始,不断发生小震,有感地震不断增加,2月21日高达130次,到5月底,共发生小震1800次,其中ML≥1.0级地震477次,ML≥2.0级15次,最大震级为ML4.2级。3月22日-4月5日,频繁的地震造成人们情绪波动,部分群众为避震而出走,甚至大量群众以防震为名,集体驾乘渔船离开汕尾港,分别开赴香港、惠东、平海以及海丰马宫、鲘[hòu]门等渔港。
2009年4月6日22时22分,安徽合肥市肥东县(32.0°N,117.5°E)发生Ms3.5地震,合肥、淮南、巢湖等城市普遍有感,其中合肥市瑶海区震感强烈。地震发生瞬间,引发合肥市区数万市民惊慌,纷纷跑出楼房,奔向空旷广场或开阔地带,或驾车离家到公路或公园里。震后几十分钟时间内,合肥市区通信一度因网络阻塞造成通信处于真空状态。合肥市区气氛紧张,市民情绪不稳定。地震发生后,安徽地震台网及时向中国地震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进行报告。安徽省电视台、电台和报纸将安徽省地震局提供的震情信息和趋势会商意见及时在媒体滚动或重复报道、登载,有效稳定社会、安定民心。
2017年10月24日凌晨(当地时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海域发生3.9级地震,洛杉矶等地有震感。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圣克利门蒂岛(San Clemente Island)西北约16公里处,震源深度4.9公里。美国洛杉矶、长滩、南湾和橘子郡等部分地区有震感。
2018年2月17日(当地时间)下午2时41分,英国威尔士发生4.2级地震,震中位于威尔士(Wales),震源深度7公里。威尔士南部、英格兰西南部和密德兰郡都感觉到摇晃。地震后,许多不安的民众纷纷打电话到警局。警方呼吁民众,如果没有损失或受伤就不要报警。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