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被感知(英语:esse is percipi[a];拉丁语:esse est percipi)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乔治·贝克莱[b]在其著作《人类知识原理》(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中提出的命题,首次出现是在该著作正文第一部分的第3小节。贝克莱认为存在的外物即是人们对这些外物的观念,存在与观念同义,由知觉而知道的观念,即是事物的存在。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出现了两大阵营,即以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为主要代表的经验主义者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为主要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同为经验论者,贝克莱与洛克有不同的目标,他的经验论不是为了给科学知识提供认识论基础,而是为了反对无神论,维护宗教信仰。当他看到自然科学的兴起助长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倾向[c],便决心在哲学上驳倒无神论,证明上帝的存在。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贝克莱首先从不同的感官印象出发,认为事物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如通过视觉,人们有了颜色的观念;通过触觉,人们有了软硬的观念;通过嗅觉和味觉,人们有了气味和滋味的观念。在贝克莱看来,事物都是可感物,而可感物是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而观念就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因此他认为“事物是观念的集合”,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此外,他还认为观念不能脱离心灵独立存在,整个世界就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自我”或“精神”是相对的和有限的能动认知主体,而上帝则是绝对的和无限的能动创造者和感知者。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一出,很多哲学家都指责它的荒谬,但却不知如何从哲学上驳倒它。与贝克莱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狄德罗把贝克莱比作一架“发疯的钢琴”,但他也痛心地承认:“这种体系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后世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的注释中说 :“哲学和普遍人类理性的丑闻[d]仍然存在 ,即不得不仅仅在信仰上假定在我们之外的物的存有,并且如果有人忽然想到怀疑这种存有,我们没有任何足够的证据反驳他。” 然而,即便如此,贝克莱通过对“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的讨论,是否已经有效地打击了哲学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足点,以及他为上帝的和精神存在者的实在性所作出的论证是否成功地反驳了唯物主义和怀疑主义,仍然是成问题的,因为他的论证包含有与他在唯物主义者身上所抓到的一样的破绽。
“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在贝克莱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是在1710年出版的《人类知识原理》(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的正文第一部分第3小节: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出生在爱尔兰的基尔肯尼郡(Kilkenny)。他的祖父是英格兰人,1660年王政复辟后移居爱尔兰。他的父亲出生在英格兰,母亲是爱尔兰人[e]。
贝克莱未满16岁就进人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神学,也广泛地学习了希腊文、希伯来文、拉丁文和法文,并对数学物理学和光学有所了解,在大学期间,贝克莱就参加了三一学院的“洛克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对洛克的哲学思想深感兴趣。大学毕业后曾短期留校任教,后来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周游,结交思想名流。1721年贝克莱返回爱尔兰,先后担任了几个教区的教长,在此期间,贝克莱怀着在英属百慕大群岛建立一所传教士学校,以“改进美洲文明”的梦想来到美洲,然而他的“百慕大计划”却在历经周折之后最终失败。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爱尔兰克罗因地区的主教,达18年之久,1752年退休,次年死于英国牛津。
贝克莱在洛克经验论的基础上阐明了一个关键论点,即人的心灵仅仅是并且永远是就特殊的感性经验进行推理抽象的观念并不指向与之对等的实在。休谟曾说贝克莱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质疑了被接受到这种个别性中来的意见,并断言一切普遍观念都无非是个别观念。……我把这看作是近年来在学术界中作出的最伟大和最有价值的发现之一。”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与菲勒诺斯的三篇对话》,都是他二十多岁时所作。晚年的贝克莱放弃哲学和神学研究而专心于研制焦油水。对后世产生持久影响的是他的经验主义,尤其体现在他的认识论和心理学,以及他在该领域采取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在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人文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人”成为历史关注的中心,为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提供有利的条件,认识论重新获得哲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认识论的转向”主要围绕着知识的起源、性质、对象、基础和范围等问题来建立一种全新的知识架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出现了近代哲学的两大阵营,即以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为主要代表的经验主义者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为主要代表的理性主义者。两者的分歧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之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自然科学是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个人思想中,这两种方法不是等量齐观的,两者在运用的先后、作用的大小等方面有所区别。这些差别经过哲学的放大之后,便成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的模型,唯理论者无不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经验论者则把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模式,提倡实验和观察,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重视或然真理,把观念与经验的符合作为真理的标准。
同为经验论者,贝克莱与洛克有着不同的目标,他的经验论不是为了给科学知识提供认识论基础,而是为了反对无神论,维护宗教信仰。他看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关系,同时看到自然科学的兴起助长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c]的倾向。贝克莱在青年时期就参加了对自然神论的批判,他决心要在哲学上驳倒无神论。他说:“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挚友,他们的一切古怪体系,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石去掉,整个建筑物就不能不垮台。”因此,他集中攻击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原因等命题,他同时论证精神实体乃至上帝存在的必要性。
贝克莱的思想受到当时包括笛卡尔、马勒伯朗士、霍布斯、斯宾诺莎、培尔、牛顿等人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但是毫无疑问,洛克对他的影响最直接、最重要,他从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理论和观点。他所讨论的许多问题、概念和原则都是以洛克的理论为研究起点的,而同时洛克的许多观点也成为他批判的直接对象,正是通过这种批判,他发展了由洛克明确阐述的认识论原则,将英国经验主义推向新的阶段。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将贝克莱看成是洛克经验主义的直接继承者和批判者。他同洛克、马勒伯朗士都认为,当心灵经验或思维时,观念就成了心灵的直接对象。而当贝克莱在把观念描述为有某种根本的、独立的实在性的东西时,更接近于马勒伯朗士。怀疑主义哲学家比埃尔·培尔则使他认识到了内在于笛卡尔主义中的怀疑的危险。同时,贝克莱的哲学视野不局限于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近代哲学家。他对古希腊的哲学家,尤其是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也作出了自己的反应。他还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古典哲学家那里得到了启发。另外,贝克莱所受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哲学家。他还注意到了那个时代的科学和数学中的革命性的进展,尤其是艾萨克·牛顿的机械论微粒论。
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贝克莱首先从不同的感官印象出发,认为事物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通过视觉,人们有了颜色的观念;通过触觉,人们有了软硬的观念;通过嗅觉和味觉,人们有了气味和滋味的观念。对于某些通常一同出现的观念,人们的心灵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并用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把它们当作一个统一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人们所说的一个苹果、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本书等等。在贝克莱看来,事物都是可感物,而可感物是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而观念就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观念是被感知的可感性质),因此他认为“事物是观念的集合”,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贝克莱同时还认为,世界上除了无数的观念或知识对象之外,还存在一种作为知识主体的东西,即所谓心灵、精神、自我等,它是感知各种观念的主体,观念不能脱离心灵独立存在。

贝克莱对洛克所说的“物质实体”进行了根本的否定,在他看来,洛克本人就已经承认了“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一个不可知的东西无法断定它是否存在。洛克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即感觉和反省,反省的观念与外物无关,这说明没有外物也同样可以形成观念。贝克莱还利用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学说,指出广延、形相、运动等第一性质与颜色等第二性质是不可分离的,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颜色、只有广延的事物,“所谓广延、形象和运动,离开一切别的可感知的性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这些别的性质是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则原始性质(即第一性质引者)也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就是说,它们只是在心中存在的,并不能在別的地方存在。”贝克莱举例说,正如同滋味是因人而异的一样,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眼睛结构所看到的形状和广延也各不相同,这恰恰说明了“形状和广延也不是存在于物质中的性质的摹本或肖像”,而只是主观的观念。既然从颜色到广延等所有的偶性都不存在于心外的物体之中,那么也就不可能存在什么作为“支撑偶性的基质”的物质实体了。那么“物质实体”只不过是心灵的一个抽象概念而已,它的实际意义就等于“无”。贝克莱指出,人们之所以要设定一个“物质实体”,只是为了说明那样观念的来源。但是“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如果“物质实体”是观念,那么它同样不能脱离心灵而独立存在;如果它不是观念,它就不能够成为观念的来源。因此,“物质实体”无论是作为支撑偶性的基质还是产生观念的原因,都是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否定了“物质实体”的存在之后,贝克莱就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贝克莱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如此整个世界就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在他看来“自我”“心灵”“精神”或“灵魂”等感知主体不同于感知对象,人们对于它们没有观念,只是靠着直觉而得知的。同样,人们对于上帝也没有观念,只是通过对自我或精神的反省,并增加其能力,去掉一切缺点,这样就形成了关于上帝的近似的“意念”。贝克莱认为,观念是被动的认知对象,是通过感知活动而获得的;“自我”或“精神”是相对的和有限的能动认知主体,人们不是通过感知、而是通过直觉而知道它的;上帝则是绝对的和无限的能动创造者和感知者,关于他的知识既不是来自于感知,也不是来自于直觉,而是由“自我”或“精神”间接地推论出来的。如此,贝克莱把观念说成是外在经验(感知)的结果,把“自我”或“精神”说成是内在经验(直觉)的结果,但是却把观念和精神这二者的根本保证——上帝说成是推理的结果。作为一个经验论者,贝克莱哲学最后的理论奠基石恰恰不是经验,而是推理。
1709年,24岁的贝克莱在都柏林出版了他的《视觉新论》(An Essay toward a New Theory of Vision)。该书是贝克莱的独立的心理学与哲学著作,其目的是反对用生理学和光学、几何学来解释视觉现象,主张用经验的或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视觉的本质以及视觉和触觉的关系。这部著作没有提出非物质主义的命题。但是,从时间上看,写《视觉新论》时,贝克莱的成熟的非物质主义哲学早已形成并系统化了。就内容而言,贝克莱已经明确把视觉对象看作是人心中的观念。《视觉新论》的出版引起了英国知识界的重视,各界学人对贝克莱刮目相看。评论多半是肯定和赞扬性的,许多人赞扬贝克莱用心理学方法揭示视觉本质的做法使人耳目一新,它比用当时的光学和几何学方法更合于道理,更正确,因而更有意义。直到现在,有的学者仍然认为《视觉新论》是贝克莱的最重要的著作,是西方心理学和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710年和1732年这部著作出了第二、三版。
1710年,贝克莱出版了《人类知识原理》(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通常简称为《原理》;被认为是贝克莱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该书的副标题表明了它的宗旨:“探讨科学中的错误和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及怀疑主义、无神论和反宗教的根据。”1710年6月的首版包括“绪论”和正文的第一部分。此前,贝克莱于1708年写了“绪论”的草稿[f],后来由弗雷泽(A.C.Fraser)[f]发表,可以作为研究“绪论”的补充。正文第二部分的手稿在贝克莱访问意大利时丢失,他无心重写,因此该书是一部未竟之作。据贝克莱称,在第二部分中,他的理论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他所说的“进展”究竟指什么,则不得而知。贝克莱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非物质主义,从《原理》的结构来看,它包括四部分内容,即“献词”“前言”“绪论”和正文。献词是西方写作的一种习惯,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拉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赞助者,贝克莱寻找到的潘卜卢克伯爵(Earl of Pembroke)。“前言”部分,贝克莱宣称,这部著作对于克服怀疑主义、论证上帝的存在和非物质性以及灵魂的不朽是有用的。他还告诫人们用心仔细地读完整篇著作,以免由于断章取义而误解了他的基本观点。“绪论”包括25节,是根据一篇长达65节的草稿改写而成的,主要讨论抽象论和语言学问题,他的基本主张是,抽象是造成知识混乱、错误和矛盾的重要根源。人们的抽象只限于在现实中可以分开而存在的事物,否则,任何抽象都是不可能的。正文第一部分,即前33节正面阐释了非物质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第34节—84节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驳难,进一步论证前面提出的原理。第85—156节论述了他的非物质主义在各领域的运用及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人类知识原理》一经发表,英国知识界为之哗然。人们说贝克莱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把自然事物变成了主观虚幻的梦境;书中到处是疯人的狂言呓语。
人们对《人类知识原理》的评论未能使贝克莱怀疑自己学说的正确性。他深信人们贬低他是因为误解了他的原理。于是他便开始起草另一部著作,企图以更通俗的语言,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形式,重申他的非物质主义哲学。1713年元月,他身携新近完成的书稿《海拉斯与菲勒诺斯的三篇对话》(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简称《三篇对话》)前往伦敦。5月,这部著作由伦敦新月出版社出版。《三篇对话》是模仿柏拉图的《对话》写成的。它重申了《人类知识原理》所阐述过的学说,尤其强调了驳斥物质或物质实体存在的内容。书中的两个对话人海拉斯与菲勒诺斯,分别代表普通人和贝克莱式的哲学家。菲勒诺斯就像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一样,通过巧妙的谈话,使海拉斯一步步放弃了原先对非物质主义的误解,转而承认非物质主义是伟大而正确的真理,最后也变成了一位非物质主义者。这部著作的出版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贝克莱的大名,了解了他的基本观点,尽管依然没有多少人信奉他的“真理”。
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又被称为“唯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一种认识论理论或学说,与“经验论”“经验主义”相对。该理论认为运用抽象推理就可以达到事物及其结构,或宇宙的真理,并可以不通过经验而获得事物的真理的知识。这种真理的知识是天赋的知识。理性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科学只是间接地与感觉经验相联系的、基本上由理性推演所构成的体系。真理不需要经验的证实,而是由具有逻辑确定性的标准来检验。只有从理性引申出来的必然的和自明的真理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实在的和确定的,理性的方法可以运用于任何事物而得到恰当的解释。
哲学史上,柏拉图曾提出回忆说,论定真理性的知识只来自心灵对它自身先前在理念世界所获得的各种认识,它由于经验的刺激而使人们回忆起来,并非后天的感觉经验产生知识。到了18世纪唯理论则形成了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唯理论者推崇数学所运用的演绎法,并把它绝对化,夸大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贬低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近代西方唯理论的创始人和最大代表为法国笛卡尔,他将数学的严密性与清晰性引入哲学,极度看重理性思维的作用,否认真理性认识的感性来源和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建立了起较完整的理性演绎的认识论体系。认为每个人都有天然的均等的理性,它具有正确地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天赋的。但各人考察的东西有所不同,而且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运用他们的思考,因而才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可以通过怀疑的方法去除错误的认识,而达到明白、清晰的真理的认识。认识是由观念的清晰,明白来检验的。
经验主义(Empiricism)又被称为“经验论”,是一种认为一切观念都从经验认识抽象概括而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理论或学说。与“唯理论”或”理性主义”相对。认为人们所知道的一切,除了逻辑与数学的知识以外,都最后以感觉材料为依据。理性不依赖于感觉与经验就不能给人们以现实的知识。经验论有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区分。前者承认经验来源于外部客观实在;后者则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不可知论认为客观事物不可知或拒绝回答感觉经验的来源。
西方哲学史上德谟克里特提出感觉是知识的来源,理性以感觉为基础,并提出影像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提出灵魂好比蜡块,只有外界事物印上痕迹才有感觉。伊壁鸠鲁强调感觉的客观来源及其实在性,认为一切感官的报道都是真理,认识的错误在于判断和解释。文艺复兴时期的经验论是近代经验论的先声。它强调经验和实验的知识。近代经验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哲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加以总结和概括,因此对认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论证,形成认识论上的一个派别,与理性派展开长期争辩。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者F·培根、霍布斯、洛克以及一些自然神论者如托兰德等,坚持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他们对经验论原则的贯彻并不彻底。F·培根承认有神圣启示的真理。洛克把经验区分为感觉经验与内省经验,承认内心活动而产生的观念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霍布斯认为颜色、滋味等感觉与感觉的外部对象是两回事,感觉的内容是主观的,并认为“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与外物性质根本不相似,并不反映它们。经验论者重视感觉经验,但并不完全否认理性的作用。

物质实体(Material Substance)是西方哲学史用语,最早提出物质实体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认为实体是指“能自己存在”,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物质实体具有广延属性,即有长宽高三向度,是一种有形体无思想的东西,并且是无限的。认为物质实体是“被造的实体”,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绝对独立的实体”。英国洛克受此思想影响,把实体看成是各种可感性质和心理活动的基质或支撑。他认为人通过经验感觉到的感性性质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们只有依附在一定的基质之上,才能构成独立存在的个别的特殊事物。但又认为人所能经验到的只是事物的各种可感性质,至于事物的实在本质即内部构造,以及这种内部构造和可感性质的关系,都是经验不到的,是不可知的。
精神实体(Spiritual Substance)是西方哲学史用语,指人的精神活动。最早提出精神实体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认为实体是指“能自己存在”,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而“自我”正是这样一种事物。“自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它的根本属性是思想,是能思想的无形体的精神实体,它与物质实体互不相关,各自独立存在,构成了二元论。英国哲学家洛克受此思想影响,提出实体是各种可感性质或心理活动的基质和支撑的思想。他认为心灵通过反省认识到自己有思维、推理、恐惧、怀疑、求等活动,但这种活动本身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所以假设有一种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人们所经验到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基质成支撑,而它的本质又是不可认识的。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命题一经提出,举世皆惊。很多哲学家都指责它的荒谬,但不知如何从哲学上驳倒它。
与贝克莱同时代的法国的唯物论者狄德罗(Denis Diderot)把贝克莱比作一架“ 会发疯的钢琴” 。他说, “在一个发疯的时刻,有感觉的钢琴曾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惟一钢琴 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 。然而,狄德罗承认,贝克莱提出了“反对物体存在的那个不可克服的困难” 。“ 这种体系,说来真是人心和哲学的耻辱 , 虽然荒谬绝伦,可是最难驳斥” 。
康德(Immanuel 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的注释中说 :“哲学和普遍人类理性的丑闻仍然存在 ,即不得不仅仅在信仰上假定在我们之外的物(我们毕竟从它们那里为我们的内感官获得了认识本身的全部材料)的存有,并且,如果有人忽然想到怀疑这种存有,我们没有任何足够的证据反驳他” 。康德所说的“哲学和普遍人类理性的丑闻”就是狄德罗所讲的“ 哲学的耻辱” 。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批评道:“巴克莱也并不接受那种主观意义的唯心论,而只是承认有一些彼此沟通的精神(他物本身也是表象者),因而认为只有神才创造出这些表象;这样,由我们以自己的活动制造出来的那些想象或表象,就仍然有别于神所创造的那些表象——自在者。这一看法表明巴克莱见到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一些困难,他要想以一种独出心裁的方式加以补救。这一体系中的不一贯性,又必须用神这条大阴沟来排除。我们把它交给神去办吧。”
贝克莱哲学所具有的反传统形而上学意义影响深远,不仅直接影响了休谟的不可知论思想和康德哲学,而且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哲学乃至现象主义和现象学等的理论来源。
休谟不仅继承了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原则,而且较之更为彻底,形成了经验主义的不可知论,揭示了经验主义自身发展的矛盾。 第一,对经验主义原则的继承。休谟贯彻了从洛克到贝克莱的经验主义逻辑,提出了认识论的前提,即经验的意义原则。它将思维划分为三个层次:印象,即由不可知的原因产生的感觉和反省得来的知觉;简单观念,即对印象的模写;还有由简单观念构成的复杂观念。休谟把印象作为观念的原因,除了限定观念的原因是在经验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确立印象在知觉中的地位。他说“印象就是知觉的本身”,人们的知觉是人们唯一的认识对象。在作为共相存在的抽象观念问题上,休谟和贝克莱的立场是一致的,他曾对贝克莱的反抽象观念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可以说休谟是延续了这种批判。第二,对休谟不可知论的影响。贝克莱的非物质主义给了休谟很大的启发,休谟正是基于这种经验主义的立场提出实体的不可知。第三,休谟还否定了贝克莱的精神性实体“自我”来作为知识的支撑点,以消除贝克莱哲学的困境。他认为证明灵魂永生性的形而上学的论证同样是没有确定性的,对自我实体观念的种种辩护都是违背了感觉经验。真正的自我观念只是“那些以不能想象的速度互相连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人们归之于人类心灵的统一性只是虚构的,人们并没有独立于各个特殊知觉的心灵的观念。
康德和贝克莱都拒斥传统物质实体的观点,但是二者对其讨论的侧重点和目的并不尽相同。贝克莱要为其精神性实体开路,而又不能走上二元之路,一定要求运用其反抽象观念理论将物质实体去除掉,他是反对物质实体实存这一问题的,所谓物质实体只是哲学家头脑中的玄想而已。而康德则在认识论的感性论中表示,物自体是可以作为传统物质实体一方面的意义存在的,即作为认识的来源而存在。康德把物自体看作可以实存的原因之一,而在知性论中物自体作为认识的界限作用,则让康德把物自体推向本体论的地位。在关于人们之外是否有客观实在存在问题上,二人都没有怀疑。只是对于“物质”的概念、及其背后的支撑在细节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贝克莱认为事物性质的存在不能没有实体的支撑,在他看来,事物或存在可以分为精神和观念这两类,只有精神才是唯一真正的实体。而康德则指出:“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有这样的一些物存在,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固然完全不知道,但是由于它们的影响作用于我们的感性而得到的表象使我们知道它们,我们把这些东西称之为‘物体’,这个名称所指的虽然仅仅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的现象,然而无论如何,它意味着实在的对象的存在。”
贝克莱的反抽象观念理论,不仅是休谟思想的直接来源,也是批判传统哲学思辨性和抽象性的最具标志性的理论,它对传统哲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的批判是颠覆性的,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奠基性的。 同样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也表现了强烈的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倾向。语言哲学作为逻辑实证主义者的手段的研究内容,就显示出了贝克莱在语言观上对其间接的影响。卡尔纳普在早年写作的《哲学中的伪问题》和《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等文章中,便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上的滥用的批判,来拒斥形而上学。他指出,形而上学的伪命题有两种:一种是所运用的的词没有意义,如“神”“始基”“自在之物”“理念”“无限”“绝对”“自我”“非我”等哲学术语,完全没有经验对象与之对应,它们所组成的句子也不能经受经验的检验;另一种是把有意义的词用违反逻辑法则的方法组合在一起,看起来像是句子,其实没有逻辑结构。

现象主义延续了贝克莱物质观念化分析的思路,他们对贝克莱的发展在于运用了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物理对象,认为物理对象是要素或者说感觉的复合,现象主义者们在看到了贝克莱观念理论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学说的症结在于上帝理论,于是他们将研究的视角转入了物理学,通过对物理对象的要素分析来解释现象,以避免像贝克莱那样将观念的本体从物质转移到了上帝,脱离了上帝这个万能的概念对现象进行分析彻底清除了理性的哲学依仗宗教信仰的中世纪哲学痕迹,不借助上帝的感觉或观念要素来构成现象更加合理、真实。且随着近代物理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成为了真正的科学,物理学比哲学更具有说服力,在物理学上的现象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再者,贝克莱在解决语言的滥用问题上,对于洛克的解决方式不甚满意,于是提出了自己的“无语词思维”这种更极端解决方式。而这种解决方式要求面向事物(观念)本身,便成为了后期现象学的萌芽。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