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德来希(古希腊语:ἐντελέχεια,英语:entelechy)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指事物达到一种理想的最终形态的过程。该概念在17世纪被哲学家莱布尼茨重新阐释和拓展,20世纪德国哲学家杜里舒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对该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隐德来希”与“潜能”“现实”、“质料”“形式”这两对概念联系紧密,“潜能”(dynamis)代表了事物未实现的可能性,而“现实”(energeia)则是这些潜能得以实现时的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用“隐德来希”来表示一个事物的完全实现状态,这种完全实现状态表明事物已穷尽其本质,没有必须进一步加以实现的可能性,同时“隐德来希”也指使事物达到完全实现的力量,是使事物进行自然的有秩序活动的控制者,事物由此追求一种特别的自然目的或完全性。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将该词用于指示他单子论中的单子,他认为单子具有亚里士多德隐德来希的两方面意义,其一是在一个复合体中占统治地位,另外是作为最高目的的终极单子,即上帝或统治的单子。在杜里舒的生命哲学中,隐德来希则被用来指代生物有机体的内在控制力。
“隐德来希”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物体或生物如何从潜在的状态发展到实现其内在目的或完美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配合,这些条件和因素推动事物从潜在状态向更高级的实现状态转变,而走向的终点便是“隐德来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物质材料的“质料”,作为蓝本的“形式”共同塑造了事物的实际存在。
“隐德来希”的古希腊语原词是ἐντελέχεια(entelecheia),中文直接采用其音译形式,英文则翻译为entelechy,表示事物达到完全现实的状态(指一个事物、理想或潜能达到其完全发展和最终形态的过程)。关于隐德来希的最古老解释是从中性形容词ἐντελής(完整性)和动词έχω(拥有)派生而来的,这个短语通常被表述为(τὸ)ἐντελές ἔχειν,代表一个抽象概念,即“具有完整性”。 部分学者认为应当从该词本身理解该概念,即这个词是大约在1600年从希腊语拉丁化的“entelecheia”发展而来,字面意义为“现实性”,由几个部分组成:前缀“en”表示在内部,“telei”来自古希腊语“telos”,意指“完美”,再加上“ekhein”,意为“拥有”。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entelecheia”用于描述一个潜在状态实现为实际状态的过程或条件。
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希”概念,是他在论证“质料与形式”和“潜能与现实”这两对概念是提出的。该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时至关重要的一个理念,在他的哲学框架中,“隐德来希”不仅是从潜在状态到实际状态的过渡,还揭示了实体如何通过内在的形式实现其终极目标或功能。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其形式和质料的统一体。质料提供了形式实现的可能性,而形式则是质料的潜在模式或秩序。这种关系不仅适用于无生命的物质,如石头或水,也同样适用于生命体,如植物和动物。在每种实体中,形式是实现特定功能的蓝图,而质料则提供了实现这些功能所需的物理基础。例如,种子中的遗传信息(形式)指导植物的生长,而水和营养物质(质料)则是其成长所必需的。
“隐德来希”进一步阐释了实体如何不仅仅停留在可能的状态,而是向实际完成的状态迈进。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九章中说道:“活动(ergon, action) 就是目的,而现实就是活动;现实(energeia, actuality)这个词由活动衍生而来,并引向完全实现(隐德来希,entelecheia,即达到目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心理学著作中,“隐德来希”与“现实”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现实”和“隐德来希”被用来解释个体的存在与活动。在这些阶段中,“隐德来希”被用来表达事物的确定性构成或形式,而“现实”则指向这种形式的实际活动或表现。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个体的本质是通过其内在目标实现的,而“现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活动。他强调,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其“隐德来希”的终极目标(telos),“现实”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代表了实体在实际中的活动状态。在第三阶段,讨论集中在《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开始重新评估“现实”的角色,将其作为理解灵魂和心理功能的中心。在此阶段,“隐德来希”的作用减弱,而“现实”的概念得到扩展,不仅仅关联于物质和形式的统一,还涉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对活动性的重新定义有助于解释各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如感知和欲望。在第四阶段,“隐德来希”从亚里士多德的考虑中完全退出,这在他后期的心理学著作中尤为明显。此时,“现实”成为了主要的解释工具,它不仅关注生物体的活动性,还包括了生物体如何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其心理功能。在这一阶段,“隐德来希”因被视为过时而渐渐不被重视,而“现实”则因其在解释个体如何通过活动实现内在目标而变得更为核心和重要。
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希”和“现实”概念不仅是他形而上学探讨中的核心理念,也是理解其整个哲学系统中关于形式、质料、潜能与实现的基石。这两个概念通过描绘事物从潜在状态到实际状态的转变,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解自然界和生命体本质的框架,还深刻影响了后世对存在、活动与目的论的哲学思考。随着亚里士多德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概念的应用和重要性也随之变化,反映了他对复杂形而上学问题的不断深入和思考。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希”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扩展。莱布尼茨希望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束缚,他初步接受了原子论和虚空的观念,因为这些观点激发了他的想象力。然而,在深入反思后,莱布尼茨意识到,仅仅依靠物质的广延性是不足以寻找到“真正的统一原则”的,因为物质本质上是被动的、消极的。他强调,除了物质的广延性,还必须考虑其中蕴含的积极动力,这种动力他称之为“力”——一种形而上学的、无形的、智慧的力量,不同于物理力量的感知方式,但可以被理解和解释。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中,“力”代表了潜在的能量,或称为“隐得来希”(Entelechies),它不仅产生了多样性,还实现了物质的真正统一。莱布尼茨进一步将“隐得来希”类比为物质中的欲望或情感,这种力量相当于物质的“灵魂”,是物质中不可分割的“精神”力量。对于“隐得来希”的起源,莱布尼茨不惜借助奇迹来解释其创生与毁灭的过程,表明了他对这一概念的深刻和形而上学的承诺。
莱布尼茨的“隐德来希”在其哲学中占据基础地位,特别是在他的单子论(Monadology)中更是核心概念。在莱布尼茨看来,单子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简单、不可分割、无形的实体,每个单子本质上是一个封闭的宇宙,拥有自己的内在行动原则,这一原则与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希”概念相呼应。每个单子的存在不仅是自给自足的,它们的活动也不涉及物理上的移动,而是指单子内部潜能的不断开展和实现,这一过程遵循了预设的和谐原则。因此,在莱布尼茨的体系中,“隐德来希”指的是那种内在的力量或原则,推动单子按照时间线展现其属性或特性,从而确保单子从可能性向实际性的转变,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想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莱布尼茨的解释更加系统和形而上学上的严谨。
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汉斯·杜里舒(Hans Driesch)在20世纪初对隐德来希的概念进行了重要的生物哲学拓展,他的理论与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的传统解读形成鲜明对比。杜里舒的隐德来希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更是他反对机械主义生物学解释和支持特有于生命有机体的非物质、组织性生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杜里舒将“隐德来希”描述为一种非物质力量,这种力量在生命有机体的发展和生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力量使得生命有机体能够展现出其特有的复杂性和目的性,这是纯粹的物理或化学过程所无法完全解释的。在杜里舒看来,隐德来希作为一个内在的、指导性的原则,它以一种不可还原的方式影响着生命有机体的形态生成和功能实现。
杜里舒特别强调了隐德来希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其中一个关键实验是海胆的胚胎分割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他观察到,当早期海胆胚胎被分割时,每个分割的部分仍能发展成完整的幼体。这一结果挑战了那个时代盛行的预成说,即所有生物结构在受精卵中预先设定好。杜里舒认为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表明生命力(即隐德来希)是一个自主的、指导性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结果。他强调了生命有机体内在复杂性的本质,以及生命现象不可归结于单纯物质过程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古希腊语: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英语:Metaphysics)是由14篇论文组成的集合作品,虽然这些论文的完整性有所争议,且它们被组织成现在这本书的形式也并非亚里士多德本人的意愿。在公元前1世纪之前,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根据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分类编纂[zuǎn]的,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三部分。然而,《形而上学》所探讨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这些分类。书名《形而上学》可能意味着这部作品探讨的是超越自然科学的主题,或是指出这部作品的内容在自然科学之后进行研究。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围绕“存在是什么?”和“存在为什么?”这两个根本问题展开讨论,探索实体的本质(质料和形式)、变化的原因、目的和本质,以及潜在性与实际性之间的区别。他在这些讨论中进一步阐发了《物理学》中提到的“四因说”(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用以解释世界和事物的存在。在论述实体时,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从具体个体到种类和属的不同层次的实体,并强调了个体实体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他还探讨了普遍性的问题,即普遍性如何存在于个体之中,以及它们是否为实在的一部分或仅为思维的产物。此外,潜在性和实际性的概念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潜在性指事物未实现的可能性,而实际性则是事物实现其潜在性的状态,这种理解帮助解释了事物的变化和运动。通过隐德来希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进一步阐述了实体从潜在状态到实际状态的转变过程,即事物如何实现其完全实现的理想形态。《形而上学》的深刻洞察不仅展示了亚里士多德对存在、实体、变化和因果关系的理解,也为未来哲学和科学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德语:Monadologie;英语:Monadology)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部重要作品,首次发表于1714年。这部小册子系统地阐述了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核心概念——单子,提供了对宇宙的基本构成单位的深刻洞察。单子被定义为不可分割、无窗且不受物理影响的基本存在单位,每个单子是自足且独立的,具有自己的内在力量和目的。

《单子论》共有90条论断,通过精练的段落系统地展示了莱布尼茨的哲学观点。书中,莱布尼茨反对笛卡尔的物质和心灵二元论,提出单子作为连接物质和意识的桥梁。他认为单子之间不存在物理交互,而是通过预设的和谐(pre-established harmony)相互协调,这种和谐是由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初设定的。他通过单子论解释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主张宇宙由无数个单子组成,每个单子都按照自己的内在法则运作。这种思想旨在克服机械唯物论和经验论的局限,提出一种更加动态和有机的宇宙观。此外,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也探讨了神学和道德哲学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神的存在、人的自由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的根基。他认为单子的活动不仅仅是物理或化学过程,而是内在的目的性和自发性的表达。《单子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发展,也为理解现代科学和技术中的复杂系统提供了哲学基础,成为了西方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杜里舒的《有机体的哲学》(德语:Philosophie des Organischen)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09年。这本书反映了他对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考,特别是他关于生命现象和目的性的观点。这本书提出了“隐德来希”(Entelechy)这一概念,描述了一种内在的、非物质的生命力或原则,指导和控制生物体的发育和功能。杜里舒反对机械决定论,强调生命现象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主张生命体作为整体运作,超越了物理化学过程的解释。他通过对海胆胚胎的实验研究发现,胚胎在被分割后仍能发育成完整个体,证明了生命体内在的自我组织能力。这些实验结果表明,生物体具有某种内在的调控机制,超越了纯粹的物质构成。他尝试将哲学思考与生物学实验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生命现象的方法,认为哲学和生物学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揭示生命的本质。
杜里舒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对生物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理论挑战了当时的科学主流观点,推动了对生命现象的更深入探讨。他重新提出的“隐德来希”概念在后来的生物学哲学研究中继续发挥作用,影响了整体论、生物哲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质料(matter)和形式(form)是理解物质世界的两个基本概念。质料(是指组成个体事物的基本材料,如铜是雕像的材料,肌肉和骨头是组成人的材料。它保持着一种潜在的状态,因此是消极的、被动的、没有统一性。它自始自终存在,但因为自身没有运动能力,所以不能自行改变潜在状态。但当质料取得了它的形式,生成的目的便得以实现,比如对于一块木头来说,它的质料是木材,但具体的形式(被雕刻成椅子或桌子)则赋予了它具体的存在。
形式则是定义事物具体特征和性质的原则,是实际存在的决定因素,使质料成为特定事物的动力。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概念强调实体的内在特征和功能,与具体事物紧密相连,而非超越性的理念世界(与柏拉图理念论中的形式相比)。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形式是事物的定义、本质、结构,如房屋的形式(本质)就是一个能安顿生物和家具的萌蔽体。形式相对质料而言是在先的(逻辑上,而非时间上)、现实的、能动的、积极的,是运动的源泉和目的。它赋予实体特定的特征或属性,是质料的实际化。形式不仅是每一事物的概念和本质,而且也是它最终的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将形式视为实体化的实际存在,它赋予事物内在的特性和目的,如雕像的“雕像性”是由雕刻师的设计决定。这种质料和形式的结合,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质料形式合一”(hylomorphism),表明事物由这两者的密切结合构成,这一观点解释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多样性。
“潜能”与“实现”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他不仅用这对范畴来阐释“质料”与“形式”的关系,而且用以规定运动的本质,解释实体与可感现象的关系。

“潜能”(dunamis)也可译为“潜在”,它的词源含义是“能”,即能力、力量。它描述了事物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的状态,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中说明了“潜能”的定义是:“最原始意义上潜能的主要规定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建房能力不在房子中而在建筑者中;一位医生病了,他有为自己治病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作为病人而是作为医生才存在的,所以尽管在自身中,却是作为他物。
“实现”(energeia,通常译为“现实”,它是个合成词,直译为“在活动中”)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与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现实”,即“隐德来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这两个概念都对应于“潜能”,因而他有时混用(多数场合下用的是 “实现”)。但严格讲来,二者是有区别的:“实现”重在活动的过程,“现实”则重在完成的结果。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旨在解释宇宙的基本组成和运行机制。这一理论首次系统阐述于他的著作《单子论》(Monadologie),于1714年发表。单子论代表了莱布尼茨对物质与形而上学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存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哲学探索。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单子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是一种无形的、不可分割的存在。每个单子是封闭的,无窗的(即无法受到外界物理影响),且具有自己的内在力量和目的。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实体的最终单元,每个单子都是自足的世界,具有自己的特性和状态。
单子的主要属性包括不可分割性,它们是形而上学上的基本单位,无法被进一步分解。每个单子内含活动力,这种力是它们存在的动因,使单子能够表达其内在状态和发展变化。莱布尼茨还认为单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觉能力,从最低级的单子(仅有模糊感知)到最高级的单子(拥有清晰的知觉和理性,如人类灵魂)。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强调宇宙的预先设定的和谐(pre-established harmony)。在这个体系中,尽管单子自身是封闭的,它们之间的行动看似是协调一致的。这种和谐是由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初就预先设定的。因此,尽管单子之间没有直接的物理交互,它们的行为却仿佛是协调的。单子论与笛卡尔的物质和心灵二元论形成对比,莱布尼茨试图用单子来解释心灵与物质的统一。单子论也试图克服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以及霍布斯的机械唯物论。
生命哲学(英:philosophy of life; 德:Lebensphilosophie)是一种哲学流派,试图通过生命的发生和演变来解释宇宙、知识和文化,并将生命视为某种精神力量的表现。这一学说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广泛流行。此流派的思想基础可追溯至19世纪德国哲学家如叔本华和尼采,他们提出的“生存意志”和“强力意志”论,将生命的本质视为存在的本原或最高价值标准。
“生命哲学”这一术语最早由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使用,后来发展成一个哲学流派。该流派的主要代表包括德国的倭铿、齐美尔和法国的居丝、伯格森等。生命哲学的核心特征是将生命视为世界的内在本质和最终根源,认为生命力、生命冲动或生命的渴求是存在的基本要素。生命哲学家认为,生命是唯一的实在,是存在和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是揭示世界本质、动力以及人类的生存、文化和道德价值的关键。
此流派强调生命是一个自发运动的、不断生成和变化的过程,与时间的概念紧密相连。他们反对机械的、静止的宇宙观,认为理解生命的关键在于把握其与时间的关系。在认识论上,生命哲学强调只有通过内心体验和直觉才能真正理解生命,主张理性知识无法完全把握生命的本质。此外,生命哲学对自然科学和理性持批判态度,但强调精神科学应重视意志、情感和直觉的角色,以防对人性、人格和自由的否定。这一哲学流派旨在建立一种新的实在论世界观,强调生命的自主性和变化性,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