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子论(Monadologie)是德国哲学家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理论,诞生于十七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理性神学开始兴起时期。单子论认为宇宙万物由单子组成,单子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物质。

单子论包含单子构成世界、单子间是前定和谐的、上帝也是一种单子,单子论蕴含“自然界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连续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等思想。其理论可溯源至古希腊的原子论,随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哲学家将古希腊“原子论”深化为实验原子论。莱布尼茨又在实验原子论上继续深化,提出单子论。后来,康德、马克思、胡塞尔等人对单子论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单子论的提出,对莱布尼茨本人的图书馆思想有所启发,同时也对克利斯提安·沃尔夫、康德等德国哲学家产生影响。获得了普利高津、德波林等人的高度评价。后来单子论被康德、马克思、胡塞尔、阿多诺、詹姆逊等人继续发展和充实。
单子论是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理念,认为宇宙万物由单子组成,单子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物质。
莱布尼茨在著作《论自然本性》中,首次提出了”单子”的概念,莱布尼茨解释了”单子” 的本质,并将其作为实体论的最终主体。莱布尼茨认为 “单子” 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具有自我行动的能力,并且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从有形体的物质中独立出来。莱布尼茨将物质分为初级物质和次级物质两个层次,初级物质是被动的,而次级物质或 “单子 ” 是精神性的实体,具有内在的规则和力量。莱布尼茨认为 “单子 ” 是构成实体的最终形式,使得物质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并赋予它自我行为的能力。
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的一个学术家庭,父亲是一位道德哲学教授和法学家,母亲是虔诚的宗教信徒。莱布尼茨从小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学术追求。他在15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并积极阅读古典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他受到希腊哲学史专家雅科布·托马修斯的指导,并熟悉了现代哲学家如培根、康帕内拉、开普勒、伽利略和笛卡尔的作品。
1663年,莱布尼茨通过了关于个体原则的论文答辩,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他还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维格尔的哲学课程,有意调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现代哲学的思想。
莱布尼茨本想以法学为职业,并尝试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被菜比锡大学以年龄太小为由拒绝。后来,他在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成功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尽管有人聘请他担任教职,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有不同的计划。
莱布尼茨在青少年时期努力学习,为他成为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莱布尼茨进入社会是通过参加一个炼金术士的团体开始的。通过这个团体,他结识了美因茨选帝侯的大臣博因斯堡男爵,并被推荐为法院参议。他担任男爵的儿子的家庭教师,并陪同男爵居住在巴黎多年。在巴黎期间,莱布尼茨与科学家和哲学家交流,了解了笛卡尔和伽利略的哲学,放弃了在德国学习的经院哲学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他与马勒布朗契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启发了他形成调和思想的想法。他还与加尔文主义者阿尔诺通信,后者曾鼓励他公开谈论另一种哲学。他还学习了惠更斯的数学方法和原则。他还专程去拜访斯宾诺莎,与后者多次讨论哲学问题,阅读了《伦理学》。
莱布尼茨在巴黎的活动使他的思想超越了德国的范围,了解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成就,对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676年,莱布尼茨受到汉诺威公爵的委派,担任公爵府参议和图书馆馆长。从那时起,他定居在汉诺威长达40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与法国主教通信,寻求使基督教和新教合并的途径;他开始编纂[zuǎn]不伦瑞克公爵家族的历史,多次到德国和意大利收集资料;他与汉诺威王公后妃交往,经常在他们的邀请下撰写哲学文章;他在柏林科学院任职,并努力推动其他国家建立类似的科学院。此外,他还与欧根尼·萨沃伊亲王接触,并担任帝国宫廷参议。
莱布尼茨在这段时间里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许多科学和哲学研究的成果。
在数学领域,莱布尼茨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他独立于牛顿发现了微积分学,并发表了无穷小算法。他的符号学表示法为微积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提出了许多数学概念和理论,包括二进制系统、二项式定理以及离散数学中的排列和组合问题等。 在物理学领域,莱布尼茨提出了质量乘迷度平方的公式,这是现代动能定理的基础,并对运动的力学原理进行了研究。他还对光学、天体物理学和热力学等领域做出了一些贡献。 在逻辑学领域,莱布尼茨提出了充足理由律的原则,这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推理和论证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哲学领域莱布尼茨展现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哲学体系融合了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的思想,并涵盖了抽象的思辨方面和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公开发表的通俗理论方面。 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著作包括《论形而上学》《动力论》《单子论》《神正论》以及《人类理有新论》等。这些著作涵盖了他的思想和观点,但是他没有正式集中地撰写一部系统性的哲学著作。 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是通过长达20年的思考和研究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的调和而形成的。他的思想既包含了对抽象概念和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关注了与现实世界的具体联系。他的理论涉及到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既深奥且复杂,又具有实际的适用性。他试图解决一系列哲学难题,并提出了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论来解释人类认识、自由意志、善恶、上帝等问题。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视为德国理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莱布尼茨在晚年遭遇到困境,他原本依赖的不伦瑞克公爵和其他王公相继离世,他的权威支持者减少了。同时,新上任的乔治一世对他并没有好感,导致他受到冷落。这些变化使得他的生活境况变得困难,他面临贫困的处境。 莱布尼茨在他的一生中曾担任过高官并享受过优越的待遇,是欧洲贵族和王室成员心目中的重要人物。然而,晚年的情况仍是挑战。他曾试图通过他的哲学思想来为天主教和新教的重新统一提供支持,但据说他本人并不信仰宗教,这导致他被当地人称为”无信仰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与宗教领袖和宗教权威的关系,增加了他在晚年面临的困境。 最终,莱布尼茨在汉诺威去世,享年70岁。他留下的哲学遗产和他在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的贡献在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近代德国的文化精神结构呈现出一种神圣化的态势,启示神学逐渐式微,理性神学开始兴起。理性神学强调通过理性的思辨和思考,来认识和理解宗教信仰,并将其与科学知识和哲学思考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加合理和理性的信仰体系。这种以理性为基础的神学思想在德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哲学和科学的交流和发展。
17世纪的哲学家普遍借助力学原理来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这就是机械论实体观。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将物质视为惰性实体,并试图用因果律来解释世界,将广延性视为物质的唯一或基本特性。 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等哲学家都将物质视为具有广延性的实体。他们认为,物质的本质在于其能够占据空间,并受到力学原理的支配。他们的观点将物质解释为被动的、机械的实体,并试图将世界的运行归结为因果关系。
莱布尼茨曾认同过机械论实体观的观点,但是后来他察觉到机械论实体观无法解释连续和非连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原子论认为的物质是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这与连续性相矛盾。笛卡尔派认为的物质由无限小的点构成,也不能满足不可分的特性。 莱布尼茨因此选择创立单子论,他主张连续性和不可分性是统一的,是宇宙最基本的规律。
单子论可以溯源到古希腊原子概念和近代的实验原子论。古希腊原子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宏观事物多样性的简单抽象和主观想象的基础上的理论。古希腊哲学家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物质和化学变化,提出了原子(组成物质的最小不可分割粒子)。他们认为原子是不可见的、恒定不变的,不同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原子的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这种理论为后来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但是也存在着主观想象的成分,因为这种理论是基于对宏观事物的简化和抽象得出的。这也说明古希腊原子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准确的描述物质构成的理论,而仅是哲学家在当时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
实验原子论则是对古希腊原子论的复兴。在观察、归纳、实验和知性分析的方式上,科学家对原子的质量结构和运动规律进行了精确的抽象,科学家们发现原子具有质量、电荷和运动,并且能够组成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哲学家将其引入哲学领域,重构出了实验原子论。 在实验原子论中,伽桑狄和伊壁鸠鲁等学者认为原子具有体积和重量的差异,原子之间的碰撞形成原子团,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原子团构成的。 但是,实验原子论无法解释原子的能动性,即原子如何产生和发出能量。此外,原子的广延性导致了可被分割的困境,即原子如何保持不可分割的特性。实验原子论也难以解释事物的本质区别,即为什么不同的原子团形成了不同的物质。 因此,虽然实验原子论虽然复兴了古希腊原子论,但它仍存在自身的矛盾和无法解决的难题。实验原子论仍是建立在猜测和想象的基础上,没有超出古希腊原子论的水平。
单子论则是在实验原子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综合和推理。单子论假设存在一种精神实体,称为单子,它具有思维和意识能力,并通过内在的法则来驱动和行动。莱布尼茨是精神单子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单子是构成实体的最终主体,是实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力。
莱布尼茨哲学的实体理论的核心在于个体性被造实体。莱布尼茨受到古希腊哲学形而上学的深刻影响,用其方法建构自身的哲学体系。他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中的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概念。第一实体是个体性的实体,即一个实体只能出现在一个命题的主词位置,而不能作为谓词的位置。第二实体是针对事物流变性质提出的,有一个最终的主体保持不变。莱布尼茨认为,第一实体是属性的基础,而第二实体是质料的形式。虽然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在含义上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作为”述说的最终主体”存在的,只能出现在命题的主词位置,而不能出现在谓词或宾词的位置上。莱布尼茨在《形而上学论》中受到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影响,并对实体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论述。
在莱布尼茨单子论提出前,笛卡尔的二元论很受欢迎。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存在两种实体,即心灵和物质,它们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在二元论中,心灵是思维的实体,物质是广延的实体。心灵被认为是有思维能力的存在,可以进行思考、感知和意识活动。物质则被认为是具有广延特性的实体,即具有空间延展性和占据空间的能力。心灵和物质在存在上是相对的,它们都被认为是上帝的创造物,并受到上帝的支配。心灵被视为自我意识和自主行为的源头,具有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而物质被认为是客观存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其性质和行为。

但是,笛卡尔的二元对立实体观引发了一些问题和批判,笛卡尔的二元论无法解释心灵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问题。另外,莱布尼茨指出笛卡尔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是:把广延看作是实体的根本特性或实体,并将除了人以为的物质视为不具备思维和生命的存在,莱布尼茨认为广延还不足以成为自然界的本质。
为此,莱布尼茨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实体的本性在于能动性。能动性是实体的特征标志,是实体能够主动作用和相互作用的能力。莱布尼茨指出,将能动性视为实体的本性可以克服二元对立的实体观。莱布尼茨认为,所有的实体都是具有能动性的,包括物质和心灵。他认为物质具有一种潜在的能力,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来实现具体的行动。而心灵则表现为活动和思维的能力。
在单子论中,单子是真正的实体,具有个体性。单子被视为单纯、封闭的实体,它们不能被分割或划分为部分。与此相对,莱布尼茨将原子作为对比,认为原子虽然被认为是不可分的实体,但实际上仍然可以被看作是可分的。而单子则被视为真正的不可分实体,没有任何可以被其他事物进入或作用的窗口。
单子的数量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并且彼此之间在质上各不相同。它们是个体化原则的基础,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正是体现了单子的个体性。
单子论中主张单子具有能动性,是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实体。莱布尼茨认为物质实体不仅具有广延属性,也有活动的方面,而这种活动是实体的特性,构成了真正的实体。 莱布尼茨以物体碰撞的经验事实为例,说明物体具有活动的方面。他认为运动和变化依赖于力的推动,力是单子的内在原则。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力的中心,只有在力的推动下,单子及由其构成的事物才能进行运动和变化。 单子的本性不在于广延,而在于力。力是活动的基础,构成了真正实体的基础。单子的能动性是先于广延存在的,是比广延更为原初的东西。莱布尼茨认为只有通过与力和活动的概念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单子。 莱布尼茨的单子理论提供了一种对物质实体的新解读,强调了实体的能动性和活动方面的重要性。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变化以及力的作用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然而,单子理论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批评,因为它的概念相对较为抽象,难以被直接观察和验证。但无论如何,莱布尼茨的单子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思考和探索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单子论中,单子具有精神性,它们是单纯的精神实体或精神原子。莱布尼茨认为物质实体是被动、惰性的,而单子则是能动的。
莱布尼茨将单子视为形而上学的点,而不是数学或物理学的点。单子被认为是真正不可分的实体,是不占有空间的精神实体。他将这种精神实体称为灵魂,灵魂是一切单纯实体和被创造的单子的统称。
单子之所以被视为精神实体,是因为它们没有广延性或量的规定性。莱布尼茨认为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广延的,而单子则不具备这种属性。单子的精神性是在承认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广延的观点下得出的。
灵魂作为单子的统称,是能动的精神实体。它具有感知能力,包括知觉和欲望。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能动性体现在其具有感知能力的特点上。
单子具有以下几种性质:
1.单子是单一的精神实体。
2.世界由无限多个单子构成,数量上是无限的。
3.单子具有永恒性,没有形状,不可分隔。
4.单子之间是独立的,不受物理学意义上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5.单子之间没有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莱布尼茨提出了“个体化原则”,即每个单子必须与其他单子不同,其质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知觉的清晰度不同。
6.单子是自因的,具有一定的完满性,这是它们自我运动的原因。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有等级性的,由等级将单子的单纯精神实体的“知觉”和“表象”能力构建起来的。他引用了布鲁诺关于个体意识的比喻,将单子看作是“宇宙活生生的镜子”,单子的“知觉”能力即是它们“表象”宇宙的能力。每个单子的“知觉”和“表象”能力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单子之间能够连接起来。每个单子都是不可分的点,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子序列,这是单子连续性的产生原因。莱布尼茨将上帝视为最完满的单子,上帝具有最高的知觉能力,是全知、全能、全善的精神实体,其他单子由上帝创造出来。上帝与其他单子之间存在无数个等级,单子在这个意义上是连续的。
莱布尼茨的观点认为单子之间的不同在于它们知觉的清楚和明晰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单子,构成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包括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类。
根据莱布尼茨的理论,最低等级的单子具有模糊的、混乱的知觉,它们构成了无机物和植物。较高等级的单子则具有较为清楚和明晰的知觉,它们构成了动物。更高等级的单子则具有自觉意识,构成了人类。最高等级的单子具有最为清楚和明晰的知觉,这个等级即为上帝。
单子的等级是根据它们的知觉能力来划分的。知觉的清楚和明晰程度决定了单子在等级上的位置。世界上的事物由各种不同等级的单子共同构成,这些单子共同形成了事物的本质部分。
莱布尼茨认为除了上帝以外,其他单子都与形体相结合。上帝是纯精神、纯理性而无形体的单子。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支配者,其他单子都受其支配和指导。
在单子构成世界的基础上,莱布尼茨认为这些单子具有普遍的和谐。单子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适应并不是基于物理上的关系,而是基于理念上的规定。上帝通过事先设定单子和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使它们之间保持和谐。 连续系列的单子从最低等级的具有模糊、混乱知觉的单子开始,逐渐升级到最高等级的具有清晰、明晰知觉的单子。这些单子构成了世界上的不同事物。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也是连续的,从无机物到植物、动物,再到人类以及天使和上帝。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之间的联系和适应是基于理念上的规定,而不是物理上的。这种和谐联系是通过上帝预先设定的规则和预定的和谐来实现的。上帝是世界和谐的根本原因,通过预定和谐来保持单子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上帝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上帝是创造单子的存在,也是世界普遍和谐的预定者和根本原因。
上帝通过创造和毁灭单子来确定它们的存在或消失,并以无限的单子形式创造自然万物。上帝预先规定了单子之间的联系和适应,使得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上帝还使得创造和前定的现实世界成为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上帝是一个不可分的、创造和预定一切的精神实体。上帝具有普遍和谐的预定能力,使得单子和事物之间保持和谐和统一。莱布尼茨认为上帝的存在和全能可以通过不同的论证方法来证明,包括先天的本体论证和后天的宇宙论证。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的存在和作用是他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核心。上帝的存在和普遍和谐的预定为世界的存在和运动提供了根本的解释。莱布尼茨坚信上帝的存在是必然的,并通过他的单子论来解释和证明这一点。
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引入了内在的差别性原则来解释单子和事物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强调差异不是基于数量上的差别,而是基于性质上的差别。差别性和同一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性。
莱布尼茨通过引用王后在花园中散步时说的话“世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来说明单子和事物的差别。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也证实了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星体、活细胞和人的性格。
单子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单子之间,也存在于单子自身的不同阶段和状态之间。莱布尼茨认为差别性和同一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每个事物与其他事物是不同的,但对自身来说却是相同的。
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引入了能动性原则,强调单子具有内在的活动力和永不静止的活动原则。他将能动性与力的概念相联系,认为力是实体的构成部分,是活动的原则。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与世界的结构和发展过程相一致。
莱布尼茨以弓的力和落体运动为例,说明力是实际的活动,而运动本身不是实在的东西。他提出本原的力和派生的力分别对应着自由落体运动和静止物体所受到的压力或拉力,并用mv²来量度力的大小。他批评了笛卡尔的动量守恒原理,并提出了力的守恒原则。
能动性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观点,强调单子具有活动力和永不静止的活动原则。能动性通过力的概念得到具体表达。力分为本原的力和派生的力,对应着不同的运动情况和量度方式。
单子的连续性原则是认为单子之间是通过知觉的清楚和明晰程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构成了世界的发展系列。
莱布尼茨以单子的知觉能力不同来区分等级,比如上帝拥有最高的知觉能力,其他单子则根据知觉能力的差异形成连续的等级序列。
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数量上是无限多的,构成了世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永恒性,不可分,没有广延,彼此独立,不受物理学意义上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单子之间只有质的差别,表现为知觉的清晰度的不同。
每个单子是自因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完满性,推动它们自身运动。单子之间通过知觉和表象能力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等级序列。这种连续性原则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使得世界的发展变得有序而连贯。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的连续性原则与他的差别性原则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单子论的核心观点。通过这两个原则,他试图解释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并探索单子之间的联系和等级序列。
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单子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莱布尼茨认为这种联系的存在是世界普遍和谐状态的重要因素。 莱布尼茨以多种比喻来丰富他对普遍联系的理解。其中,他使用海洋的比喻阐述世界中每一个事物的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即使微小的变化也可能会传播到遥远的地方。此外,莱布尼茨用城市的不同视角来阐述不同单子对宇宙的不同表象。 莱布尼茨认为每个单子都是宇宙的镜子,它们能够感知并表现宇宙的各个方面。他认为每个单子都包含着整个宇宙,而且个别和一般相互关联。这种联系是上帝预先规定的,并通过上帝的中介来产生影响。尽管莱布尼茨的思想强调了世界的和谐状态,但他的唯心主义和因果主义成分也不容忽视。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创造的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完善的世界,他也指出这种完善是相对而言的,不意味着世界上不存在邪恶现象。 为了解释邪恶的存在,莱布尼茨以战争与善行的关系为例,认为邪恶的存在可以衬托和凸显善的存在。他认为世界是在向完善的方向发展的,现时的完善性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转变成不完善性,而新的完善性则不断取代旧的完善性。 莱布尼茨的完善性原则涉及到他对善与恶关系的辩证理解。他认为现实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最完善的可能世界,但并不否认邪恶现象的存在。他认为邪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世界的完善性。 此外,莱布尼茨的思想还涉及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上帝通过选择最完善的可能世界来创造现实世界,同时也承认存在其他可能性。这种辩证的观点强调了现实世界的相对完善性,并且启示人要认识和接受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单子论学说中,无法完美的解释外部世界矛盾的问题,后来康德(曾经是莱布尼茨的追随者)从休谟的书中产生了新的思想,他将前人的“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观念与世界真实地存在的方式相符?” 转为“我们的观念是如 构成这个世界的?”的问题。康德认为,人是通过自己的概念和语言构成了世界,而不是简单地反映世界的存在。他强调人作为有限理性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康德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上也体现了他对实体观念的改造。他认为,空间和时间等概念并非外在于人的实体,而是作为主体的投射于经验中的概念。康德强调了主体在构建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真理、知识和实在的理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将真理看作是人对现象的主观构建,而不是简单地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康德认为知识是基于人主体性的思考和理解过程,是通过人的概念和法则来构成和解释现实的。康德的思想被认为是哲学上的一次革命,它改变了传统对真理、知识和实在的理解,并将其归结为人自身构建世界的方式和规则。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对单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继承和发展作用。在对莱布尼茨的哲学和单子论的分析中,马克思认识到莱布尼茨通过神学的途径接近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原则。这启发了马克思对多质的、能动的实体理论的建立,他发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马克思也重视了单子论中隐含的主体性思想,将其作为探索个体生命力量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通过发展莱布尼茨的思想,将唯心主义的抽象能动性发展为唯物主义的具体能动性。他认识到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外部社会物质条件的约束。马克思将单子的个体置于社会的群体之中,他向往的是社会化、集体化的个体,认为真正的自由发展只能在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实现。他强调个体只有通过群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胡塞尔在莱布尼茨单子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意向性理论,为单子的存在提供了两个“出口”,即“身体”和“世界”,从而实现了单子之间的“意向搭接”和“彼此唤醒”。这一思想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莱布尼茨留下的问题,并将单子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更加严谨的理论高度。
在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哲学中,单子被理解为自我在发展过程中进入的新阶段,即存在化的自我阶段。这个阶段的单子不再是简单的自我极,而是具有清醒意识的存在,对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更为关注。
胡塞尔将这个新阶段的单子描述为摆脱匿名状态、具有清醒意识的存在,其关注点不再是自我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而是自我与自身的关系。这意味着单子对行动的效应在自身中沉淀下来,并表现为禀赋、习性和信念等等。

在胡塞尔的哲学中,单子可以被视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相关的单子,但并不仅限于人。动物、植物,甚至单细胞生物等也可以被看作是具有存在沉淀和清醒意识的单子。因此,胡塞尔关注的不仅仅是已经具有存在沉淀和清醒意识的单子,还涉及与动物、植物乃至单细胞生物相关的单子。
阿多诺在对单子论的发展中强调了共鸣和融会的重要性。他通过对单子化审美批评和唯名的艺术单子的研究,意识到现代社会和现代艺术中个体的单子化趋势。他关注艺术单子的异质性、偶然性和封闭性,强调艺术保持自主自律,避免沦为政治意识的工具。
阿多诺特别关注艺术单子的封闭性,他认为艺术作品既展示了活生生的现在当下,又蕴藏着潜在性的过去和未来。艺术作品能够吸引不同时代、不同处境的读者,并为经典作品提供新的解释。然而,他也注意到现代艺术中个体与集体的疏离,部件之间的羁绊逐渐消散,艺术单子变得孤立和自足。他质疑了艺术单子的封闭性和自我封闭性,呼吁关注与其他单子的联系和共鸣。
阿多诺对单子论的发展为他的唯名论提供了基础。他揭示了个体的自我封闭性和同一性,反对将个体置于集体之中。他的思想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和现代艺术的单子化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要窥见时代的真实印记,需要从微小的细节入手,审美解释在揭示艺术单子所蕴含的真理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詹姆逊在对单子论的发展中进行了深入的重构和叛离,他将单子的理念从传统的客观唯心主义的阐释中解放出来,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他对传统单子论中的无窗口性进行了重新阐释,将其转变为解决现实世界和美学作品的对应问题的关键。这一改造使得他能够维护艺术作品的自治能力,在艺术领域中寻求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
詹姆逊将单子的概念从客观唯心的领域拉回到历史唯物的空间之中,将其视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事业。他将单子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和活动者,强调单子与社会历史、艺术作品内部的结构和形式之间的普遍联系。对于他来说,单子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更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它们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
通过将单子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詹姆逊为文化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他将单子的概念应用于社会和艺术关系的批评方法,强调单子与文艺生产、人类关系、社会结构等现实领域之间的对照和相互影响关系。此外,他关注单子在文化产品中的整合作用,认识到不同单子之间的差异性,并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考察来解释和理解这些差异。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思想被收录在《单子论》当中,这本作品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并总结了他实体思想的最终目标,即寻求一种真正的单元或统一性原则。 《单子论》一共有九十条论纲,莱布尼茨在其中对他哲学思想的要点进行了阐述。
1714年,莱布尼茨在维也纳使用法文发表了《单子论》。最开始,《单子论》是一篇法文原文,最初没有标题。原本莱布尼茨计划将其作为《神义论》的引言,但后来莱布尼茨担心《神义论》中过多的神学和哲学讨论与单子论思想不符,所以放弃了这个计划。后来,在萨沃伊亲王欧根(Prinz Eugen von Savoyen)的请求下,莱布尼茨写下了《自然与恩宠之理性原则》[a]这个标题。1720年,莱布尼茨死后四年,克勒翻译了这德文版,题为:《莱布尼茨先生关于单子学的原理兼论上帝及其存在、特点和人的灵魂。同时也是他对其前定和谐体系的最后辩护和对培尔先生诘难的反驳》》,无论是德译文还是标题都带有十足的巴洛克风格。1721年,迪唐在德文版的基础上翻译成了拉丁文,发表在《学者文存》(Acta eruditorum)杂志上,题为《哲学原理》。1840年,J. E.爱尔特曼在莱布尼兹的手稿中发现了原始法文版,并将其收录在《莱布尼兹哲学全集》中,将其命名为《单子论》(La Monadalogu)。
单子论推动了莱布尼茨本人在图书馆学上的创立。莱布尼茨图书馆思想中有这样几条:强调藏书的质量,认为不同的书有不同的价值等级;图书馆需要经常性补充有学术价值的新版;想要建立起对图书的分类和索引系统,方便读者查询等。
在这其中,单子的不可分割性对应着图书的不可分割;单子的孤立性对应着图书的独立;单子的等级也对应着书籍拥有着不同的价值;单子的独特性、多样性反映了图书馆需要不同的书籍;前定和谐理论对应图书馆书籍的有序性和规律性等思想。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对狄德罗的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狄德罗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者之一,他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将物质视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可以看到莱布尼茨单子论中一些有价值的成分。
狄德罗从莱布尼茨的思想中吸收了单子自身具有能动性、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并将其应用于对世界的看法和连续性的态度。他强调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自身运动,认为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狄德罗否定了物质以外存在的第一推动力和神学的作用,强调自然现象只是异质性的物质按照不同组合而造成的结果。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可以被视为狄德罗哲学中唯物主义表达的基础。尽管狄德罗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但他从莱布尼茨那里吸取了有益的思想成分,特别是对单子的活动性和世界内在联系的理解。这种影响使得狄德罗的哲学在法国哲学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了后来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对近代认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单子论探讨了身心关系、知觉和表象活动等重要问题,为认识论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解释。
首先,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对传统的二元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身心的对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单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实体,它们无法被分割,是不可再分的个体。莱布尼茨将单子比作能量的点,它们具有内在的活动性,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单子的观察方法弥补了传统二元论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身心关系的框架。
其次,莱布尼茨将认识的过程解释为单子的表象活动。他认为认识是一种将潜在的观念清晰化的表象活动,是通过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莱布尼茨强调,在认识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灵是主动的,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联系和内部表象的活跃运作,实现对真理的追求。
此外,莱布尼茨将认识的目的性与单子的内在目的性相联系。他认为单子是有目的的存在,它们以自身的方式追求完善和幸福。同时,人类的理性灵魂相比其他单子,具有更高程度的知觉清晰性。莱布尼茨将知觉的清晰程度作为区分人类理性灵魂和其他单子的重要标志。
莱布尼茨的哲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方面。
他的思想被克利斯提安·沃尔(Christian Wolff)继承并系统化,对整个德国的哲学讲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沃尔夫建立了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体系,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流流派。他以莱布尼茨的思想为基础,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对康德、谢林等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思维的影响,成为莱布尼茨-沃尔夫独断主义的信徒。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莱布尼茨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发展。康德的思想在德国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辩论,对于后来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林则在莱布尼茨的启发下,发展了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自然哲学。他提出了一种将自然观念与形而上学相结合的方法,将单子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他的思想对于自然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来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奠定了基础。
黑格尔吸收了谢林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成果,并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发展了独特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将单子理解为绝对精神的体现,他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历史和精神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