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雨计划”(俄语名: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是一条关于二战期间,苏联曾制定对德作战计划,准备先发制人进攻德国的传闻。

1988年,前苏联军官弗拉基米尔·列尊在其作品《破冰船》中称,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已制定出进攻德国的作战计划,准备先发制人进攻德国。后来俄罗斯作家鲍里斯·索科洛夫在其作品《二战秘密档案:苏联惨胜真相》中将此计划称为“大雷雨计划”“大雷雨计划”背景是由于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收集到大量关于德国军队向东部集结的情报,于是苏联总参谋长朱可夫便做出先发制人进攻德国军队的计划。朱可夫预计使用152个师消灭集结在波兰东部的大约100个德国师,但由于当时部署在前线的苏军数量不足,苏军便开始从后方调集军队。而在1941年6月22日,苏军尚未部署完善之际,德军便对苏联发起进攻,苏联被迫在边境展开反击,苏联的先发制人计划破灭。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戴维·M·格兰茨在其著作《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中认为“苏联曾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的观点毫无事实根据,他认为朱可夫的作战计划只是未成型的初步设想,并非正式批准的国防计划。该书中文译者孙渤在根据解密资料调查后也认同格兰茨的观点。俄罗斯史学家马尔基洛(Мартиросян А. Б.)则认为,“大雷雨计划”是在英国情报部门的煽动下产生的传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德国的一些右翼以及民族主义者小团体之间,流传着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与其亲信要对二战的爆发直接负责的观点。1988年,一名逃往西方的前苏联军官弗拉基米尔·列尊在法国出版其作品《破冰船》(Ледокол),正式对二战是由“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发动的这一说法进行质疑。列尊在书中提出,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已经制定进攻德国的计划,并且已经做好进攻准备,他在书中还列举了苏联的一些具体军事策略,进而证明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是一场预防性战争,二战的发起者应为苏联。列尊的这种说法挑战了既成定论,导致“苏联曾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的说法进入大众视野,在德国和俄罗斯的历史学界引发激烈讨论。

1990年,苏联《军事历史杂志》刊载一篇朱可夫的传记,里面记录了一份“朱可夫5月15日报告”,报告显示朱可夫曾在1941年建议苏联在德国陆军尚未成功组织战线之前主动向其发起进攻。后来,俄罗斯作家鲍里斯·索科洛夫出版《二战秘密档案:苏联惨胜真相》(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нровой)一书,利用“朱可夫5月15日报告”进一步论证“苏联曾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的观点,并声称朱可夫的计划代号为“大雷雨计划”。
自二战开始之后,苏联便密切关注德国的动向,了解德国进攻苏联的意图,从多角度收集德国的情报。从1941年4月份开始,苏军收集到大量关于德国军队向东部集结的情报。1941年5月1日,苏联西部特别军区报告,其对面集结的德军兵力已经达到28至29个步兵师、7至8个装甲团、3至4个摩托化师、不多于3个骑兵师、不多于5个战斗工兵团和3个空军联队。基辅特别军区也发回几份类似的报告,这促使苏联总参谋部情报局局长戈利科夫编纂[zuǎn]了第660477号特别报告。
第660477号特别报告指出,苏联对面的德国军队总兵力已经达到103至107个师,德国正在进行各类战区建设工作,并在密集修建存放弹药、燃料和其他军事物资的仓库,还在扩大机场和简易机场的网络,加强城市防空,加紧对苏联边境的侦察。戈利科夫得出结论,在两个月时间里,位于苏联对面边境地带的德国师数量从70个增加到107个,加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陆军,德军共有130个师。并且德国有可能进一步从南斯拉夫和挪威抽调军队,同时在近东也有40个师可以用于作战。

苏联总参谋长朱可夫收到戈利科夫的总结后,做出计划,要求先发制人进攻德国军队。朱可夫的报告题为《1941年5月15日致人民委员会主席关于苏联武装力量战略展开计划的报告》,由苏军高级指挥官铁木辛哥联名签署,报告直接指出:德国正在动员其军队和后勤部门,他有能力阻止苏军的展开并发动突然袭击。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苏联应该先于敌人完成展开,并在德国陆军的展开过程当中、尚未成功组织战线及其军队协同的情况下,主动向其发动进攻,代号“大雷雨计划”。[a]
朱可夫将行动的预定战略目标定为击败并消灭集结在波兰东部的大约100个德国师,他预计使用152个师的苏联军队才可完成任务。但苏联在5月15日的展开水平不足以保证这样一场进攻战役,其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加在一起共有约102个师,所以朱可夫将进攻日期定为6月12日。苏联战略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在命令下达后便开始向前线开进,但由于苏联西部铁路运输能力不足,苏军很快发现他们在6月12日前无法集中所有事先确定参战的部队,也无法保证燃料和弹药等物资的供应,于是将计划推迟到7月6日。而在1941年6月22日,苏军尚未部署完善之际,德军便对苏联发起进攻,苏联被迫在边境展开反击,苏联的先发制人计划破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半个多世纪里,历史学家和公众都一致认为,二战是由“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发动的。虽然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曾提出,苏联已经做好进攻德国的准备,德国进攻苏联是为了防止苏联首先进攻德国的说法。但前德国纳粹要员的保罗·卡雷尔对这种说法不予置信,并在《东进》一书中说德国元帅曼施坦因和德国大将霍特也同样不予置信。

弗拉基米尔·列尊出版《破冰船》一书,提出“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已制定出进攻德国的作战计划,准备先发制人进攻德国”这一观点之后,其观点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和俄罗斯的历史学界。部分著名的德国历史学家接受了列尊的论点,随后在人际间和法律方面引发的争论,将德国历史学界和各个传统悠久的历史学机构分裂成不同阵营。而俄罗斯部分历史学家也对列尊的观点选择了相信并传播,导致传统的俄罗斯主流历史学界也开始分化。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戴维·M·格兰茨在其著作《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中认为弗拉基米尔·列尊的观点毫无事实根据,他运用苏德双方档案展开质疑,认为《二战秘密档案:苏联惨胜真相》利用“朱可夫5月15日报告”进一步论证“苏联曾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戴维·M·格兰茨认为,“朱可夫5月15日报告”仅仅是一份草稿,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斯大林曾见过它,该报告只是未成型的初步设想,并非正式批准的国防计划。戴维·M·格兰茨认为,有充分证据地修正历史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构想拙劣、没有充分根据地修正历史则会对历史造成破坏。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重新点燃旧日的猜疑和仇恨,蚕食和平的基础。也可能改变人们回顾过去时的和谐与理性。
20世纪初,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解密一份名为《关于苏联军事力量在东西两线的战略展开》的文件,其具体内容与《军事历史杂志》中关于“朱可夫5月15日报告”的内容完全一致,也与弗拉基米尔·列尊在《破冰船》中记录的苏军部署近似,《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一书的中文译者孙渤认为这份文件就是弗拉基米尔·列尊、鲍里斯·索科洛夫等人认定“苏联曾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而制定所谓“大雷雨计划”的说法来源。

但孙渤发现这份文件日期栏空缺,并未提到“5月15日”的时间,并且只是一份手写的草稿,涂改痕迹众多,并非不是正式上报的报告。同时文件中并未出现编制者的姓名,末尾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的签名也是文件起草者代签,也没有明确文字说明副本共几份,不符合正式的计划的规范。加之文件归档时间为1948年3月,不符合正式计划备份要求,所以孙渤认为格兰茨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份文件仅是草稿,“苏联曾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的观点毫无事实根据。
在苏德双方已公开资料中,均未提及“大雷雨计划”,而在《破冰船》与《泥足巨人》中,作者也未采用“大雷雨计划”来称呼朱可夫的行动。仅有鲍里斯·索科洛夫在《二战秘密档案》中采用了“大雷雨计划”的说法。俄罗斯史学家马尔基洛(Мартиросян А. Б.)认为,“大雷雨计划”是史学研究的典型产物,它不是基于分析文献,而是基于阴谋心理学,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故意隐瞒真相、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手段,“大雷雨计划”是在英国情报部门的煽动下产生的传说。
同时马尔基洛在调查中发现,苏联军队曾在1941年6月22日发出过一封密码电报,要求军队单位提防德国趁早晨发起进攻,提醒各军队在收到代号“大雷雨”的密码后,就可以打开封存国界掩护计划的红色档案袋,执行国界掩护计划。马尔基洛指出,在该计划中,“大雷雨”是西部特别军区国界掩护计划的启动信号,与鲍里斯·索科洛夫所谓的“苏联曾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的观点毫无关系。

暂无评论内容